美国加征关税的最终目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层面
• 增加财政收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其高额债务压力。例如,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4月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中国等国家加征更高关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关税收入。
• 保护本国产业:通过加征关税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低价商品的冲击,缓解一些行业的萎缩问题,鼓励更多的国内生产和就业。例如,美国对半导体、电动车等战略产业加征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
• 减少贸易逆差:美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进而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化解高额债务。美国政府认为,贸易逆差的持续存在导致美国国内产业空心化,而减少贸易逆差有助于重建美国制造业。
• 推动制造业回流:加征关税的目的是逼迫他国制造商前往美国建厂,推动制造业回流与产业链重构,减少对其他国家制造业的依赖。例如,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加征关税,促使制造业从中国等国家回流美国。
政治层面
• 作为外交筹码:关税被用作对外极限施压的手段,通过威胁加税逼迫别国在其他领域对美国做出让步。例如,美国通过301条款关税施压,试图迫使中国接受新的数字经济规则框架。
• 迎合国内政治诉求:加征关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美国国内一些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政治诉求,特别是那些受到外国竞争冲击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和工人。
战略层面
• 遏制竞争对手: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遏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的遏制。例如,美国通过关税与技术管制形成复合遏制链,重点压制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速度。
• 重构全球产业链:美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引导资本脱离中国等国家,在美国的盟友国家构建产业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其最终目标是优先发展美国本土产业,次选发展美国的盟友国家。